羅赟鵬 本報記者 張隴堂
坐落在甘肅省高臺縣城東南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,是很多游客到高臺必去參觀學習的地方。紀念館內一件件文物、一張張圖片,再現了當年西路軍英勇奮戰、血灑祁連的悲壯歷史。
從4月初開始,該紀念館就迎來一批批紅色研學團隊,進入5月更是迎來一個旅游小高峰。大批中小學生團隊來到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,開展現場教學。該紀念館還與有關單位聯合推出了“播撒紅色火種——從南梁到高臺”精品研學路線,令紀念館研學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。
提升軟硬件服務水平
在紀念碑前緬懷革命先烈,在紀念亭前聆聽紅色故事,在展館觀看紅色短片了解紅西路軍歷史……該紀念館緊緊圍繞講好紅西路軍故事、傳承好紅色基因這一中心任務,通過策劃紅色活動、豐富講解形式等,吸引更多的游客走進館內,聆聽歷史、緬懷先烈。其中,有不少是來自紅色研學團隊的客人。
近年來,該紀念館與54家省內黨政機關、企事業單位、高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紅色教育基地協作關系。在常態化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的同時,開展紅色文化“七進”等活動。
“為給游客們提供一個更好的參觀學習環境,我館按照高起點規劃,高標準建設的要求,先后投入1.43億元,以提升園區和展覽館環境。”該紀念館副研究館員石琳介紹。
據了解,該紀念館在原有的展館設施基礎上,對第一展陳室進行了改造,完成了“血戰高臺”聲光電場景提升,對消防、燈光等設施也進行了升級改造,建成了5D影院,拍攝了3D短片《血戰高臺》等,實施了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;修建第二陳展室、軍魂廣場、紀念林以及游客接待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,對園內公墓、紀念碑、紀念亭等紀念設施進行了保護修繕,完成文化長廊、園內道路等維護改造工程。
“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,持續綠化、美化、亮化環境,為開展研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活動場所,打造了優美的育人環境。”石琳說。
挖掘文化做好研學產品
“老師告訴我們要紀念已經去世的親人,也要緬懷革命先烈。”在紀念館展廳里,小觀眾任佳欣將觀后感寫在一片“愛心”上,貼到“清明寄語”墻上。孩子們紛紛在這里寫下想對英雄烈士們說的話,這面墻變得五彩繽紛,一片片粉色、黃色和藍色的“愛心”,都是孩子們寫給先烈的信。
像這樣的場景在該紀念館里時不時就會看到。這些意義深遠,又溫馨的活動是紀念館精心為中小學生研學打造和推出的,讓學生們能夠在講解員的講述下,在紅色文物的印證中,在體驗記錄中深刻了解紅軍西路軍的歷史。
該紀念館依托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,結合廣大青少年的接受能力、學習習慣和興趣愛好等特點,以紅色教育啟智潤心、培根鑄魂,持續豐富研學體驗式教學內涵,不斷開發寓教于樂的研學課程和活動。
“我們采取互動式、啟發式、交流式教學,引導參觀者深入思考,幫助青少年在真學真懂之上增強對共產主義的信仰,增強對學習成長的責任感,讓紅色基因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。”石琳記得,在一次研學講解中,來自張掖市的一名小朋友,在聽講解員講述紅色故事的時候非常專注,在參觀完紀念館的內容,即將結束這趟研學之旅的時候,他轉身向英烈的雕像深深地鞠了一躬。
據了解,該紀念館每年都會通過開展紅歌快閃、開學第一課等特色社教活動,舉辦“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紅色血脈 強國復興有我”等研學活動,將紅色故事講給省內外的參觀者,給他們以紅色文化的沉浸式體驗與精神洗禮。
“我們通過行前思、行中學、行后悟等方式組織開展分眾化、互動化的紅色主題教育活動,讓青少年在研學活動中接受紅色教育,促進紅色基因傳承、培育,落實根本任務、幫助青少年立德樹人,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。”石琳說。
講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
作為紅色故事的講述者、紅色研學內容的傳播者,為將紅色文化更好地讓游客了解,近年來,該紀念館的講解員們通過互相學習、組織培訓、參加比賽等方式,不斷磨煉提升自己的講解能力,像親歷者一樣去講述那段一度被塵封的故事。
“隊伍剛成立時,我們的講解詞只有一種版本,在面對不同的參觀群體時,就顯得有點刻板和生硬。”石琳介紹,為服務好不同需求的游客,他們通過查找史籍文獻、走訪調研等不斷豐富講述素材,編寫了多個版本的講解詞,讓講述的歷史故事更為豐滿、更易讓參觀者感同身受。
該紀念館還積極探索推出了云課堂、云展覽、云講解、云直播、云祭掃等多種線上愛國主義教育新模式,運用新媒體講述紅西路軍故事、展示館藏文物、開展網上展覽、進行網絡宣講等,將紀念館的影響力、輻射力不斷放大。
“我館制作的VR全景展,被退役軍人事務部列為全國首批5個VR展示烈士紀念設施之一,點擊量達64萬多人次,研學共建的影響力和紅色名片效應持續放大。”石琳說。
“在建設紅色家園、守好紅色陣地、挖掘紅色資源、講好紅色故事、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中,希望通過我們的講述和館內多種方式的呈現,激勵引導青少年愛黨、愛國的情感,讓紅色基因、革命薪火代代傳承。”石琳說。